智能抄表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电力行业由于供电企业少(国网和南网)、资本雄厚(都是部级央企),而且电网本身具有天然的通信、动力等优势,在公用事业行业里,电力智能抄表方面走在前列,而水气热则落后很多。在燃气行业,燃气智能抄表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燃气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试验;最近两年以来,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一系列概念的热炒之中,特别是互联网+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智能燃气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范围,各燃气企业也在探索构建智能燃气,最近“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智能气网专业委员会”也在上海宣告成立了。然而,作为智能燃气的构成之一——燃气智能抄表现状到底如何,下一步该在哪个方面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评估。
本文主要表达了对燃气智能抄表的冷思考,欢迎各位专家指导。
一、不忘初心
行业内对国内燃气表的技术水平应该是心中有数的。燃气表的核心就是稳定可靠的计量,为贸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计量数据。实践中,民用燃气表国产化水平较高,质量也相对稳定。据笔者了解,材料质量和制造工艺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用于工商业计量的燃气表则以原装进口或进口技术合资品牌为主流了,特别是大流量的燃气表基本都是原装进口。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都很高。
在国家能源政策的引导下,燃气行业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十年,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燃气表的新增市场容量加上老旧燃气表的更新市场容量都是巨大的,参见《从燃气行业发展看燃气表的市场前景》(环球表计,2015年第×期)。燃气表制造商如何在这个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着力提高燃气表研发和制造能力才是根本;这方面,华为给燃气表制造商提供一个范式。可以预见,利润更高的工商业燃气表未来将会更多需求,燃气表制造商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
目前,智能模块及系统的单位价格是高于基表价格的,可能是基表价格的2倍甚至3倍,更多时候集成供应商为了增加智能抄表的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压低基表的价格,这对发展基表发展是不利的。
虽然与用户贸易结算的燃气表是用户投资的,产权也是用户的,但在实践中,燃气表到期、老化、损坏等之后的更换主要还是燃气企业承担,虽然燃气企业会将此计入成本费用,在向政府申请燃气价格调整时予以反映,但对燃气企业的当期收入是有影响的,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果燃气表的质量足够好,并且废除燃气表强制报废的条文,将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要知道,连汽车都可以废除强制报废而只要检验合格就能继续使用,燃气表为什么就不能呢?
二、苦练内功
可以说,在燃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燃气企业包括计量管理在内的原有技术管理体系早就完全解体了,而新建立的燃气企业就更不用说了。在社会分工细化的名义下,我们更倾向于把问题交给专业供应商,而实践中专业供应商除了卖给燃气企业产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燃气企业的痛点。以燃气计量为例,大多数燃气企业没有健全的计量管理体系,要么配置的人员不专业,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要么就根本不配置;而燃气表的检测、维护等工作又主要依靠检测单位、供应商,事实上外部的供应商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
现阶段,我们还看不到燃气智能抄表能够给燃气企业带来可以测量的效益。燃气智能抄表虽然减少了一线抄表人员数量,但由于相应的维护和管理没有跟上,燃气智能抄表应有的作用没有产生,反而给我们增添了鸡肋之感。实践中,燃气智能抄表现在还存在很多操作细节的问题等待解决,错抄、漏抄、不抄、信号传递不稳定等等,由此产生的数据筛选、补抄、用户关系处理等都是新增成本。就目前而言,燃气企业对智能抄表的态度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大规模地推广智能抄表潜在风险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燃气企业的计量管理水平不能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计量管理体系,还是依靠外部的、市场化的专业力量,考验得是燃气企业的运营能力。
三、谨慎探索
不论是燃气智能抄表,还是“四表合一”,真的发展到可靠的程度了么?事实上,各方都在探索,数据标准、传输形式、适配协议等等,都还没有定论或统一的说法,进一步推进就存在现实的障碍。
不论是燃气企业还是燃气表制造商都应谨慎探索,待产品成熟后再推广也不迟。
对一些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力动用公共资源来推进“四表合一”的行为值得我们警惕。
四、以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社会生产进步的一个主要驱动就是技术进步,但笔者隐约感觉到在现阶段有些高估了互联网+等技术的价值,更多是资本充盈下寻求投资标的产生了部分泡沫(这是笔者的主观感受,无法估算比例)。我们是否要重新评价对人对燃气抄表的作用。说个更题外的话,人工抄表能够为就业能力较低的人们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也符合国家的就业政策。
即使智能抄表技术成熟,也应该是逐步推广。